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语文命题新动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3 00:14:25 高中作文
高考语文命题新动向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高考语文命题新动向作文

传统的高考指挥棒再转两年,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根据国务院定下的时间表,新高考改革全面推进是在2017年,而上海和浙江作为教育部指定的两大试点省份,相关改革将先行先试。今年9月19日,浙沪已同日公布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方案。


 

总而言之一句话,新高考的“指挥棒”发挥效力的日期正在临近。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从教育部到地方,随着一系列红头文件的出台,今后高考如何实施、考哪些科目、分数如何计算等等,大致框架的操作已明朗。


 

目前,众多的中学生和老师更关注的问题恐怕只有一个——和新高考改革相应,今后的命题会有哪些变化。


 

就进入高考统考的语文科目来说,根据目前业界传出的一些新动静来分析,今后,语文考试的“应试”难度要比传统高考大得多。语文学习靠死记硬背就行了?作文根据套路写写,拿到中等以上分数不难?语文很难突击复习,所以花精力很不值得,不如把同样时间花在其他学科上“捞分”?……正是因为语文教育在传统高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遭到太多的口诛笔伐——新高考改革的契机,也由此会给语文的高考命题带来诸多变数。


 

根据小编打听到的一些消息,今后语文高考的总体风格会变。简单地说,除了部分题目继续保留“文艺范”,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外,还有一些题目可能会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这种命题走向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目前的中小学生已经无可避免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在“屏幕”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就其思维方式而言,碎片化、极端化的倾向日益凸显。也正因此,承担母语教育、价值观教育、德性修养等众多重任于一身的语文科目,必然要充分运用其考试“指挥棒”的效应,对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进行必要的牵引。


 

落实到考题设计上,如何用一张试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难推想,主观题会增加。实际上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部分省市已经在尝试,在语文高考中增加主观题的比例。相关考试专家已经把精力集中于如何为主观题进行客观评分的阶段——从这个趋势就不难发现,带有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对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题目,将在今后的语文高考中占据一定题量。用这类“活题”来替代基于背诵就能完成的“死题”,对学生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可以稳拿分的题目少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近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公布后,全国各地都有学者在发表一个观点,而这种观点在学界已经逐步形成共识:高考作文题不宜过于“文艺范”,太过小清新。无论是法国高考、美国SAT考试,作文都是学生呈现自身学养和思维水平的重要阵地。相比之下,国内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出题不够大气,考不出水平,拉不开差距。比如,前两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是《隐形的翅膀》,不少高中教师就认为,这类题目对高中生当中的“纯爷们”而言,发挥就受到了一定局限。


 

还有参与考试评分的学者发现,从作文阅卷来看,老师们对学生的打

分,集中在中上等级的过多(拿到作文题总分75%-80%的分数)。这个情况既然被察觉了,不改变怎么行呢?!所以,除了增加考察理性思辨能力的主观题,通过作文评分来拉开学生的差距,也被一些考试专家认为可能会是今后语文评卷的一种趋势。


 

通过命题的改革来增加考试区分度,另一个实现途径是在增加题量的同时、增加命题使用材料的范围。考过美国SAT的学生应该知道,作为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SAT的阅读测试内容包罗万象,有介绍高科技的论文,有涉及美国历史,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文化名人等各种类型的阅读题材。如果今后国内高考语文阅读的题量和选题素材大幅提升,这必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里友情提醒一句:在传统语文高考中,绝大多数学生若不是漏看或者疏忽,应该都可以做完试卷的题目。但今后就未必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弄道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题目来开开眼吧。要知道,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卷有道题目在业内很受追捧呢——


 

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写要求包括:紧扣句首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运用排比或反问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内容充实;60-100字。(注:该题6分)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其根本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的旧高考格局下,语文虽跻身主课,但却被认为是难以临时抱佛脚、复习也没用的学科;而今后,语文大概要华丽转身、扬眉吐气了。

转自:文汇教育 樊丽萍

篇一: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

专家解析: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

年年岁岁话中考,岁岁年年感受新。2009年中考刚一结束,笔者搜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10道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思来想去,觉得套用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非常合适:中考还将进行,命题探索并没有结束。

题型:成就两大阵营

近年来,中考作文全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和选题作文题型进进退退、起起落落,反映出命题者不同的命题取向。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近四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变化情况。

2006~2009年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题型

2006年【111道】

2007年【126道】

2008年【119道】

2009年【115道】

全命题作文

8.1%【9道】

19%【24道】

26.9%【32道】

40%【46道】

半命题作文

11.7%【13道】

17.5%【22道】

18.5%【22道】

14.8%【17道】

话题作文

28.9%【32道】

12.7%【16道】

10.1%【12道】

10.4%【12道】

材料作文

8.1%【9道】

5.6%【7道】

10.1%【12道】

3.5%【4道】

选题作文

43.2%【48道】

45.2%【57道】

34.4%【41道】

31.3%【36道】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选用全命题和选题作文题型的考区,2008、2009连续两年共计超过60%,且两种题型每次都接近或超过30%。这说明全命题和选题作文都是中考作文命题中的强势题型。需要指出的是,选题作文在整个考区中所占比重,在2005~2007三个年度连续超过43%之后(2005年是45.2%),接连两年出现下滑,直至2009年让出已坐稳四年的

续。

(二)地点热点:面向身边。比如,“喜看家乡新面貌”(达州题一)、“这里风光好”(眉山题一)、“沉醉在的世界里”(贵阳题)、“走在的小路上”(荆州题)、关于本地留守学生生活及经历的材料作文(怀化题)等,都是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命制出来的好题,它们鼓励考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

(三)人物热点:以“我”为主。大量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这个字眼。比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深圳题)、“我发现了的美”(茂名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陕西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兰州题)、“我们一起走过”(南通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义乌题)、“谢谢你,为我助跑”(丽水题)、“我和一起”(广东题)、“触动了我”(海南题一)等等,其中有的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总的特点是聚焦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以“我”为命题着眼点的试题,肯定还会大量存在于2010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

(四)事件热点:聚焦经历。与2008年考前出现的抗击雪灾、抗震救灾、喜迎奥运等重大事件不同,2009年中考前出现的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等大多不直接进入同学们的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像2008年中考出现的“当地震发生后??”“战胜自己,坚强起来”等直面时代热点的试题,今年相应地少了很多。2009年各地中考作文题,要么是把时代热点安排在导语中,比如江苏泰州试题就用抗击甲型H1N1流感中的一个故事引出了全命题作文“懂得责任”;要么是暗含时代热点,比如“取暖”(台州题)、“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传递”(常州题)、“不走寻常路”(嘉兴题)、“春风吹又生”(长沙题二)等,既可以写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从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折射时代热点。而大量试题指向的是考生的人生经历,比如,“生日快乐”(淄博题)、“难忘的经历”(济宁题)、“放假了”(漳州题一)、“我们初中生的故事”(三明题)、“师生之间”(安徽题)等,考生一看就能联想到自己的诸多经历,找到大量素材。总之,命题者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便于他们找到得心应手的写作素材,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情操热点:健康向上。中考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其作文命题在考查毕业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要引导考生思想和人格的提升,这是命题者的一大追求。所以,命题者在文题内容要表现的思想情操方面,必然是健康向上的。比如,“,太棒了!”(山西题)、话题作文“自信”(荆门题)等试题,鼓励考生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他人;“我很幸运”(江西题),传达出知足、感恩等心理感受;话题作文“团队精神”(青岛题二)、“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等,让考生懂得与人相处,合作共赢;“我还缺少什么”(佛山题),勉励考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取,完善自我;“逆耳忠言助我行”(河南题一)、话题作文“走出自我小天地”(临沂题)、材料作文“尽力而为就好”(武汉题)、写信劝慰同学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天津题)等,着眼的是在解决好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以上五大热点,都贯彻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中“学业考试的命题要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文件精神,也都落实了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考中,以上热点还会继续热下去。

备考:坚持全面训练

中考作文复习备考,从内容上准备,就是要从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等方面阅读和揣摩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它们都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从这几个方面储备一些名人名言和新闻时事等相关素材;从题型上准备,就是要根据本地考区的常用题型(至少两种),研究它们的应对方法,认真训练。比如,应对全命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应对半命题作文,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词语的含义,补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短语作为题目。补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题目、最有把握的题目、感悟最深的题目、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扬己所长,掌握主动。应对选题作文,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写作试题,为自己的考试赢得主动。挑选的原则应该是选熟不选生、选易不选难。如果选择的是材料作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的内涵(涉及的主题和相关内容),然后以此为话题展开写作。从方法上准备,我们要注意搞好下列训练:一是开展全程训练。可以按照老师的复习规划,从作文评分的若干方面(如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逐一进行训练,每一项都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开展局部训练。主要是开头、结尾等影响中考作文评分的关键部位和个人劣势方面,不妨重点训练几次。三是开展创新训练。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平时要加强对“精”“深”“活”“新”等方面的训练,以便收到平中见奇、同中见异的效果。四是开展速度训练。这是为了避免在考场上因时间不够而导致无法完卷的遗憾。平时应训练自己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的能力,养成“快”的习惯。

除此之外,在应考过程中,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偏难的作文题目,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理解题意。准确理解题意包括对材料、题目、提示语和写作要求等内容的理解。要仔细推敲材料,弄清材料的内容及命题者隐含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要看清、想清、吃准题目的含义及它涉及的范围;要领会提示语透露出来的信息。做到这些,就可以有效避免偏题离题。

二是善于转化话题。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善于将题目设定的要求转化到便于我们把握的范畴之内。比如,浙江台州市的全命题作文“取暖”,我们知道它有别于“温暖”一题。一个“取”字,表示出一种动作行为,需要施动者主动地付出一定的努力。“取暖”者,是缺乏温暖者的行动,而“暖”的比喻义,可以是关心、理解、爱护、教育、亲情、友情等等。这样一来,“取暖”这道题目就可以转化为“我追求母爱”“我为爷爷送去关爱”“相互激励”等话题。也就是说,找到跟题目要求相关的词语,对比辨析,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偏而难的试题带来的审题难度。

三是理清行文思路。写作前,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列提纲可以针对文章层次、段落、先后主次等做一个统筹安排。写作时就可以按照提纲有步骤地展开,确保文章思路流畅、条理清晰。

篇二:高考话题作文新动向

高考话题作文新动向

陈和器

从上世纪末高考作文进入话题时代开始,近几年全国高考和独立命题的省市高考、春季高考等高考的语文试卷中,作文全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材料语,通过一段文字材料,或讲述一段故事或史料,或概述某种或某类生活现象,或揭示生活中蕴含的某些哲理,或针对某些生活现象质疑发问??总而言之,通过一段文字材料来引出话题;二是话题语,用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直接供出写作的内容范围,给作文者作文限制一定的内容空间;三是提示语,一般是围绕话题提供几个思考审题的角度或将个别性话题普泛化,以示话题的普遍性,帮助考生审题时由点到面,由此及彼,拓展思路,连类发散,激活审题的思维活动,降低审题难度;四是要求语,一般是提出体裁、题目、字数、写作角度等限制性要求,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字数800字上”等。

相比较传统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话题作文因限制性小,审题难度降低,选择写作角度、体裁、表达方式的自由度大,考生自由支配、自主表达的程度更高,因此,最适合考场环境下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相对宽松的写作要求,考生在备考时也易于事先准备,如依据话题类别,突击背诵一些范文,然后在考场上依照话题要求进行抄袭、改写或拼凑,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抄袭和宿构现象。但权衡利弊,话题作文还是利多弊少,因此,仍将是下一阶段作文考试的主要命题形式。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则主要集中在话题数量的多少和其构成方式的变化上。

概括起来说,近些年全国乃至各省市高考试卷话题作文要素之一的话题,在构成方式上存在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以“诚信”(2001年全国高考卷)、“转折”(2003年北京高考卷)“安”(2005年北京卷)为代表的概念型话题,由词语构成,话题宽泛,限制最少,易于把握;二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卷)、“这世界真是太美了”或“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2001年全国高考卷)为代表的判断型话题,由句子来充当,严格限制了作文的内容范围,考生在内容乃至形式上可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小;三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

植”(1999年全国高考卷)、“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卷)、“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2004年江苏高考卷)、“买镜”(2004年湖北高考卷)“《留给明天》”(2005年天津卷)等为代表的短语型话题,话题由主谓、动宾、偏正、联合、介宾等短语甚至是套装的短语来充当。这种命题形式既有概念型的开放灵活性,又有判断型的限制性,在开放性和限制性统一的问题上最符合考场作文的命题要求,因此,成为话题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2005年湖北高考卷出现“无话题话题作文”形式,要求考生在读了王国维的一段话后自拟话题,然后依据自拟话题写一篇文章。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话题作文变化的一种新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除话题构成形式由短语型话题主导、多种构成方式并存的特点外,话题作文还存在如下一些命题趋势:

一是话题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淡化政治道德倾向,而向哲理思辨型过渡的新动向。命题作文时代,政治倾向极强的作文命题时有所见,如1978年全国高考卷“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是由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决定了的,今天看来似乎不大好理解。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时代的前期,高考作文命题又十分注重材料和话题的道德倾向,将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道德观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都属这种情况。无论是政治标准,还是道德标准,都过分强调文章的社会性,忽视甚至轻视文章自身的思维特质和美学特征,对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而言,不便于选出真正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鉴于这种情况,最近两年高考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命题的政治、道德倾向,相反,特别注重材料和话题的思辨性,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放在突出地位,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福建卷要求从几组人物(作家、艺术家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5年浙江省高考要求考生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作文等均属这种情况。

二是在题目要求和话题选择上,进一步增强开放性,真正让考生放开手脚、放胆为文,写出有独到见解、独特体验、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作文来。话题作文也有人戏称为“三自作文”,即自主命题、自择文体、自选角度,本身就是相当开放的。而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之后,针对话题作文数年一贯、缺乏变化的情况,不少命题者尝试进一步减少作文限制,使考生真正活跃起来,

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以通过增加话题数量或增加短语型话题的层次,让要求和提示更加具体明确化等手段,便于展示习作者各自的才华。为此,命题时将话题的选择权交给考生,故意设置一定的情景,提供各个话题供选,使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如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描述和赞美世界。文学家感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着商机!”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在纸上画一个“?”和一个“!”。

请以上面这个寓言或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1)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如果说“诚信”、“心灵的选择”属于单一话题锁定的话,那么,这一高考题则属于多个话题供选,文中4种人各说了一句话共4句话,就有4个话题可以选择,要求语中还说也可以以寓言为话题,所以学生选择话题的数量有5个之多,较之于单一话题,考生的自由度就要大得多,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并写好文章就成为可能。

话题作文审题难度较小,一般不大会出现跑题或偏题现象,决定话题作文质量优劣的,主要体现在哲理思辨、独特构思和个性化表达上,其中构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考生而言,一篇1000字左右的应试文章如何尽可能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给阅卷老师良好的

找到适合内容的恰当形式,构思才是“合法”的、成功的。古今中外很多经典文章在构思上极具创造性、示范性,而近年高考学生的满分习作在构思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这本书正是试图解剖一些具体作品,作家的和考生的,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一些作文构思方法,并提供给大家借鉴和效用。这里的一招一式,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了,并结合名家经典和学生习作的阅读感悟,加上平时和考前复习训练时重视构思训练,相信对于提高话题作文的能力,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会大有裨益的。

(本文是作者主编的《高考话题作文风向标巧妙构思30法》一书的序言内容,该书由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篇三:中高考改革新动向与语文学习策略

中高考语文改革的新动向与中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宜宾学院周世伟

一、中高考语文改革的新动向

(一)关于中高考改革

中高考尤其是高考可以说饱受诟病,关于中高考改革的呼声也由来已久。不过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深化改革,对中高考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有要求,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看来这回是要来真格的了。

去年初,教育部宣布将在2017年全面实行高考改革。9月份,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上海、浙江率先试点改革,2017年全面推进。其中的主要精神是: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今年起取消体育、奥赛、艺术、荣誉称号等鼓励性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五项扶持类加分项目,同时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推行高考成绩“3+3模式”等。

在上海、浙江开展改革试点的同时,北京市自然不甘落后,去年11月13号,北京市教委正式出台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指出今后北京地区的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初中阶段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高中阶段到2016年,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在专门的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今后,北京中小学还将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以及红色经典等内容的学习,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等;该《意见》已于11月27日发布实施。另据了解,在目前正在逐步更换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中,已经增加了历史故事、书法楹联、蒙学诗词等内容,还在小学阶段引入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可读性很强的经典作品。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研制和发布的框架方案的基础上,上个月(12)的16号,教育部又出台两个配套方案,即《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同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今年8月前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方案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了上述的“3+3模式”,即:高考总成绩=全国统考的语数外(外语可考2次)成绩+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就是说,除开纳入统考的语数外三科,学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及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成绩计入总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不再在自己薄弱学科上费尽心思,而是在自己强势学科上精雕细琢”。

再有,方案还提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共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其中E等级为不合格。而具体比例,各省还可以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最终确定。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

我省实际上在去年4月份就发布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明确了我省2017年前将全面启动中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前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也就是说,我省去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开始执行新的高考方案,目前已经在校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还不会受到直接影响,仍然会执行现行的高考方案,但据了解,明年我省语文高考将采用全国卷,这一变化可以看做是高考回归统一的前兆。另外,推进改革以后,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具有选拔性质的高校招生考试,也不同于为学分认定而设置的模块考试),实行各课程学完即考、多次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也就是说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在中高考中占一定比重(或者叫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此外在高考招生录取方面,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围(具体怎么扩大还在研究中);实行中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强化高职“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等。

其他省区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虽然一些细节仍然缺乏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而且一些重要信息已经具备导向意义,很值得关注。

(二)中高考语文改革动向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命题形式的改革。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命题的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语文学习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等等。我们参考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

方案,大体可以推断出未来的中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总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往能力和基础回归,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中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语文教学也偏向于文学审美,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而且往往局限于琐碎的语言文字分析,还是把它们当成“语料”来对待。好在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中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在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所以,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而是积极扩大阅读面,改变阅读方式将很重要。

2、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现在的语文教材普遍把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种,可是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几乎全都讲成精读,略读无非是课时略少一点,讲法和精读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是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其实,精读和略读是两种课型,功能不一样。精读讲得细一点,是提供例子,目标是举一反三,要给方法;略读就主要让学生自己读,目标是把精读课所提供的方法付诸实践,去解决读的相关问题。在即将发布的新教材中,已经把“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还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从而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前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题其实就涉及了课外阅读面和基本的文学素养,还考核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就可能会得到借鉴吸收。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语文老师要教读的方法,学生要自主扩大阅读面。

3、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

语文高考提分180以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们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

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所以,预计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前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

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或者叫“价值取向”。今后的趋势可能还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现在的学生普遍依赖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囿于“偏见”、“执拗”,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很多学者都认为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侧重考察同学们发挥个性,引出话题,展开思路,阐述观点的理性思辨能力,让高考作文摒弃宿构(预先拟写好)、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中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这也是中高考作文的一弊。于是有专家主张中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

4、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

现在每年中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根据改革动向,以后还是将回归全国统一试卷,但就现有的这十多套试卷来看,大致都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把语文肢解成一个个的“知识板块”,追求简单记忆,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可能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就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

比如加强综合。课程改革早就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中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大致会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

题,将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比如2014年的北京语文卷

下页

篇四: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把握命题新动向备考政治主观题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

交流论文

把握命题新动向备考政治主观题

——从2012年安徽文综

分)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本道主观题有以下鲜明特点:

1.探究性强。整道题以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所呈现出的网友话题,创设“网友声音”“网友议题”和“网友心声”栏目,设置探究活动情境,层层推进,让考生似乎在参与探究活动,而不只是在答题。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安徽政治最后一道大题也是以这种形式呈现,可见安徽高考政治命题有求稳的一面。

2.模块感明显。本道题三个小题,分别考查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妈”、“粉丝”等词汇无不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色。同时,材料中运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安徽现象”,让试题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二、高考主观题备考策略

1.注重探究活动,培养探究意识

从近两年的高考政治主观题来看,探究性题型成为命题的新宠。探究性题型主要有两种:开放性探究题和限制性探究题。一般来说,由于开放性探究题开放性强、工作量大,不宜成为高考试题。而限制探究题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能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限制性探究题就成了高考的热点题型。

在备考时,教师应重视这一题型的训练,以时事热、教材观点为背景材料设计一些探究题,设问主要指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问题作纵向展开,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某一观点或现象的原因、意义、措施和启示等。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跨模块的探究题,比如,分析某一经济现象的哲学原因、探究某一文化活动的政?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庖宓鹊龋佳轿弧⒍嘟嵌鹊亟蟹治觥⑻骄俊⒐槟珊妥芙幔岣哐姆治鑫侍夂徒饩鑫侍獾哪芰Α?/p>

2.掌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政治主观题往往一个大题包含两三个小题,一般每个小题涉

及一个模块,所考查的都是政治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基础,走出轻视书本、只重视做题这一“舍本逐末”的误区,要让学生将各模块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理解透、掌握好,不能有丝毫含糊。

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否则,像本题

经济政策等热点知识。学生可以尝试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设问,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拓宽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安徽地方特色的重大事件,尤其是那些正面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和事,比如,本题

下页高中作文